最新一期的新华社《瞭望》周刊再次关注了大学校门开放的话题。在题为《高校大门要向公众打开》的时评文章中,作者指出,在春意盎然的四月,一些地方的高校仍然采取不同程度的封闭管理,限制校外人员自由出入,引起民众强烈不满。
文章提到,我国重点大学很多是公办大学,享受财政拨款,这些资金来源于全民对高等教育的支持。面对百姓进入大学校园的合理需求,无论是参观、学术交流还是简单地穿行或散步,高校都应主动响应,而不是紧闭大门。大学作为教学科研机构,不能自居“象牙塔”,而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促进校内外的互联互通。如果一所大学连向社会都不开放,又如何面向世界?
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后,大学校门重新开放的问题备受关注。2020年之前,中国大学的校门通常是开放的,但如今却实行封闭式管理。2024年7月,笔者曾连续撰写两篇评论,呼吁安徽大学勇敢开放校门,但这一建议至今未被采纳。
大学迟迟不愿打开校门的原因并不复杂。一方面,学校公开声称资源紧张,比如校园面积小、学生多,无法接纳社会人士。然而,当今时代已不再是单位办社会的时代,而是互联互通的时代,平衡之道在于让社会人士能够进入,同时让学生更方便地走出校园。此外,社会舆论和媒体呼吁的主要是有限开放,即仅限于校门开放,并未要求食堂、图书馆或体育场等设施对外开放。
另一方面,大学尝到了封闭带来的“甜头”。物理隔离减少了学生外出频率,减轻了日常管理负担。这种便利一旦体验到就难以放弃,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并未强制要求开放,部分大学自然选择继续封闭。虽然这看似是一个理性的选择,但实际上隐藏着更大的非理性:大学越封闭,竞争力将逐渐减弱。大学不可能脱离社会,封闭不仅影响其声誉,还可能削弱其长期发展。
以军首次承认在加沙扶持反哈马斯武装团体,影响几何? 以色列政策引发争议
特朗普称洛杉矶被外国入侵,纽森称特朗普是个骗子! 加州州长反对派兵决定
12月15日,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时,数百名市民聚集在此,场面热闹非凡。许多人从近百公里外的门头沟、密云等地赶来参加名为“逐梦向阳”的开线活动。大家排队与新线合影,领取书签和特制车票等纪念品,欢笑声不断
@BETHASH6